中宏網河南4月21日電(記者 陳斌 門杰丹) 許昌市民營經濟工作做法獲國家發展改革委肯定,并在全國交流推廣!這是近日記者從河南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的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推進會上獲知的消息。
漢魏故都許昌,多年前就被譽為“河南的溫州”。民營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發軔,經歷90年代改制、壯大,再到21世紀快速發展、轉型升級,培育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胖東來、全國50%以上的發制品出口企業瑞貝卡、國內最大的非等速傳動軸生產基地遠東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目前當地現有民營企業13萬家、民營經營主體44萬戶,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就業,為許昌經濟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
一個普通的地級市,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何以在全國交流推廣?許昌市副市長趙淑紅一語道破:“我們始終聚焦‘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與民營企業攜手并肩、共同成長。”
據介紹,近年來,許昌市接續出臺《關于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許昌市支持中小企業紓困若干政策措施》《許昌市民營經濟“十大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著眼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從支持開拓市場、改善金融服務、推動創新發展、強化人才支撐、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面建章立制,構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
建立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深化“萬人助萬企”工作機制,首創營商環境“吐槽大會”,積極回應和解決民營企業問題訴求,去年以來共辦結企業反映問題5000多個,動態辦結率保持100%。
今年以來,許昌市把民營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召開強招商抓項目優環境發展大會,邀請民營企業代表共謀發展。特別是圍繞落實“四高四爭先”,謀劃提出“兩融五城四躍升”(戰略層面“兩融”: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主動融入鄭州都市圈;產業層面“五城”:智能電力龍頭之城、品質消費標桿之城、新型材料規模之城、綠色發展示范之城、數字經濟樞紐之城;能級層面“四躍升”:高質量發展躍升、高水平開放躍升、高品質生活躍升、高效能治理躍升),明確智能電力、品質消費、新型材料、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五個產業發展方向,逐個明晰龍頭企業、產業圖譜、載體支撐,讓民營企業在融入大局中找準定位、加快發展。
除了與民營經濟共促共榮,在許昌,著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學習“胖東來式”服務理念,實施優化營商環境“6433”工程,在全市城市管理、文化旅游、住宿餐飲、城市交通、市場監管、政務服務6個領域,率先樹立一批“胖東來式”行業標桿。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開展政務服務“1-N”專項行動,持續精簡審批時限、優化辦事流程,2107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率達到98%以上。首創“刷臉辦事”數字政務新場景,創新推出“許證鬧鐘”智能提醒系統,發送證照到期前提醒信息4.7萬余條,續證率達到100%。持續運用“政策服務員”、營商環境特邀監督員等工作機制宣講解讀惠企政策,建設“免申即享”平臺,梳理編制惠企政策和辦事服務指南,惠及企業近2萬家。
打造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標國家通報的典型案例開展7次自查自糾,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深化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實現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次辦妥、半日辦結。在材料齊全情況下,企業開辦實現“只能秒批”。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制定涵蓋87個領域的“一體化聯合體檢事項清單”,減少入企檢查頻次。創新柔性執法機制,推行行政執法“四張清單”制度,確定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等事項688項。
據許昌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臧義彬介紹,許昌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投資空間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等領域市場準入,在項目審批、融資服務、土地使用等方面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門檻,嚴禁在政府采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等公開招標中,對民營企業設置歧視性條款。出臺《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實施細則(試行)》,取消和減少阻礙民間投資進入養老等領域的附加條件。
加強民間投資項目建設。依托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促進民間投資資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機制,按月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持續更新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成熟一批、推介一批、實施一批,支持引導民間投資參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基礎設施、重要民生工程項目等建設。2024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4.4%,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4.5個、3.9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個百分點。今年共謀劃重點項目398個,其中民營投資項目225個、總投資1757億元。
優化投資項目審批服務。建立政府主動靠前服務、企業信用承諾約束、部門協同事中事后監管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管理機制,加大并聯審批執行力度。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壓減至40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用時壓縮至26個工作日以內。
圍繞落實“四高四爭先”,許昌市持續推動轉型升級,持續壯大民營經濟實力。
堅持龍頭引領。出臺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案,加強示范引領和政策支持。設立7支中規模28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采取“一企一策”跟蹤服務,圍繞創新發展、人才強企、金融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區域影響力、產業帶動力的龍頭民營企業。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8家,其中民營企業6家;上市公司11家,其中民營企業10家。4家企業獲得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5家企業被評為省制造業頭雁企業。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5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走好創新驅動發展“華山一條路”,連年召開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持續組織中國科學院專家許昌行活動,設立許昌市科技信貸準備金,推出“科技貸”等金融產品,探索科創金融體制機制。獎勵2023年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企業142家,共計3590萬元;獎勵2023年度科技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318家單位和個人,共計2281萬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4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549家。
堅持集群聯動。著力打造10大產業集群、16個重點產業鏈。其中,智能電力裝備產業鏈共有“規上”民營企業120余家、產值達1400億元,擁有許繼電氣、森源電氣、許昌智能、開普檢測4家上市企業。超硬材料產業鏈以黃河集團為龍頭,擁有金剛石制造及制品加工相關民營企業50多家、產值達250億元。近年來,襄城縣實現了從煤炭“黑色經濟”到煤化工“循環經濟”,再到硅碳新材料“綠色經濟”的轉型,形成了國內鏈條最長、橫跨領域最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培育出了碳基新材料、高純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國領先的硅碳材料生產基地和全國先進的光伏新能源產業基地。
臧義彬表示,許昌市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強化金融服務,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去年以來累計授信2.3萬戶次,授信金額197億元。組織各類政銀企對接活動93場次,為企業提供192億元授信額度。引導銀行業機構針對民營企業經營特征,開發提供“銀稅貸”“流水貸”“結算貸”等多樣化金融產品。成立許昌市萬聯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發揮“一扣解、全盤活”的資金調劑作用,累計為319家企業辦理調貸業務441筆,總金額152.88億元。
加強人才保障,迭代升級“許昌英才計劃”到3.0版,開展高層次人才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支持、創新平臺匯智等引才聚才活動,全力做好專家人才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提升人才滿意度和獲得感。開設“許商課堂”,舉辦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講座、人才沙龍、蓮城企業家大講堂等活動,提升民營企業家素質。2024年開展人才夜市等用工對接活動450次,幫助4300余家企業招聘近4萬人,有效解決民營企業用工問題。
解決用地問題。實施一般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推動項目拿地即開工。在政務大廳配備專門工作人員,實施“一對一”代幫代辦,為企業提供從項目選址、用地報批、土地征收、屬登記等環節全程服務。
……
種種舉措助推,許昌持續擦亮“贏商蓮城、許君以昌”品牌,以更優環境、更強動能護航民營經濟邁向更廣闊舞臺。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