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河南3月11日電 數智化浪潮奔涌前行,政府采購全程電子化、業務辦理“一網通辦”已蔚然成風。在這一背景下,信陽財政匠心獨具,聚焦企業和群眾需求,實現業務辦理全流程、在線交易全周期、項目監管全過程電子化,緊扣專家管理和信用體系建設兩大抓手,全力優化交易環境、提升服務效能,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聚數據之“源” 潤“智慧財政”之田
為有效解決專家資源分布不均、傾向性打分及招評標項目效能低下等問題,信陽財政借“數”提速,實現業務流程“云上轉”,進一步推進招評標全方位提質增效。
“云端”架起彩虹橋,“指尖”點出加速度。在全省首推“易采虹”移動APP,工作人員僅需在移動設備上輕輕觸動進入系統,就可以組織建設工程、政府采購等遠程異地評標活動,采購人和供應商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完成政府采購相關操作,極大提高采購效率。這個跨越時空“橋梁”的搭建,實現了政府采購項目遠程異地評標“掌上辦、智慧辦”,交易信息“指尖查詢”,中標通知書在線發放,打通了全流程電子化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系統”鋪就高速路,“智慧”織出高效能。圍繞“簡、準、快、優”建設智慧評標系統,評標專家直接通過計算機網絡查看電子版招投標文件,在資格評審、符合性評審、響應性評審等客觀評分點,智能輔助評標系統可自動處理投標人信息、對投標資質、證書等資料進行識別,實現系統自動比對及智能核驗,減輕評標工作量,提高了評標的效率和準確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評審過程中人為因素“零干擾”,評標定標過程中更能充分體現招投標過程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
“線上”筑牢防火墻,“異地”評出公信力。拓展優化分散式評標+暗標盲評新模式,建成評標專家智能調度系統,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同標不同室、同室不同標”分散評標,在全國范圍內組建“雙隨機”城市聯盟,讓身在不同地域的專家在線評審、在線討論、在線打分,拒絕“熟面孔”,避免“圈子化”,不打“人情分”有力解決區域性“熟人評審”問題。2024年,全市政府采購項目不見面開標率達100%,實現政府采購全鏈條“一網通辦”;全年辦理1160個采購項目,采購計劃金額33億,合同授予金額30.8億,節約采購資金2.2億元,在項目評審審減的基礎上資金節約率6.6%;聯合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與全國6省17地市開展了遠程異地評標合作,跨省遠程、省內跨地市遠程、市縣一體合作共開展遠程異地評標352次。
借誠信之“風” 綠“信用體系”之原
針對政府采購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堵點、痛點、難點,信陽創新實施“信用+政府采購”監管模式,扎實推進政府采購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下好“先手棋”,推行采購信息無死角公示。依托信陽市政府采購網開展全流程公示,在采購過程中,全面公開采購項目公告、采購文件、預算金額、采購結果、質疑投訴處理和行政處罰結果等信息。
打好“主動仗”,完善信用評價程序。在每個政府采購項目結束后,隨即開展采購人、代理機構、評審專家、供應商四類采購主體的“四方互評”,從不同角度對本次政府采購活動開展互評,促進采購主體之間的互相監督與互相激勵,使政府采購活動更加公開、客觀、透明,增強公眾對政府采購的信任度。
用好“連環招”,將信用評價分值納入代理機構考核排名。依托誠信用戶數據查詢模塊,將供應商在平臺上的誠信行為、交易等級、企業資信等情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排名,公示A級代理機構名單,作為采購人選擇代理機構的參考因素,讓服務良好、誠信經營的企業在政府采購各環節脫穎而出成為常態。2024年,先后評選了代理機構優秀從業人員1批次20名,3批次A級代理機構16家,公示代理機構差錯行為30余次。
念好緊箍咒,實行承諾制。探索實行“承諾+信用管理”的準入管理制度,簡化對供應商資格條件等形式的審查,采購人和供應商只需提供一張政府采購承諾函,就可以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此舉有效解決了以往資料格式各異、標準不一,以及為辦理佐證資料跑路多、花費多等問題,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同時,還合理規避了因供應商提交的佐證材料形式、內容不符或材料遺漏而導致投標無效的風險,切實做到了“解押松綁”。
理專家之“細” 造“嚴抓細管”之樓
堅持以專業化、規范化、精細化為準繩,為專家行為念好“緊箍咒”。
嚴控入庫“門檻”。2024年9月,成立審核組,嚴格按照入庫標準,對全市1935名評審專家進行復審復核,重點審查信用記錄、專業技術職稱、工作經歷、評審品目等信息,確保符合入庫條件。對失信人員、存在不良行為記錄人員、申報評審品目與專業不匹配人員等進行全面清理整治,實現庫內專家優進劣出,本次集中清理整治工作共刪除專家賬號238個,解聘專家賬號3個。
嚴格日?!翱己恕薄@秒娮踊少徬到y,嚴格落實“一項目一評價”,項目評審結束后,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評標專家的行為表現、紀律遵守及專業履職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量化考評,評價結果與其抽取資格掛接,督促專家高效、規范評審。
嚴防評審“不專”。先后以交流座談會、專項業務培訓會、“點對點”上門培訓、線上培訓等多種方式,對市直93個一級政府采購預算單位、80余家代理機構進行專題培訓13次,于2024年12月,對在庫的1704名評審專家進行了業務考核,實現了政府采購單位和政府采購領域從業人員全覆蓋。
引科技之“航” 行“交易監管”之船
為破除監管壁壘,助推交易監管更加陽光透明,信陽市財政局另辟蹊徑,以“重數據、強應用”為思路,探索在政府采購監管中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智能識別采購項目基礎信息流,預判采購行為合規性,提前“排雷避坑”。首先,聯合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探索多維度數據抽取、分析、挖掘,對報名供應商圍串標分析、化整為零分析等多種控制方案進行系統預警;通過實時抓取項目執行進度數據,全面監測全市政府采購項目開評標、合同簽訂及備案、履約驗收、資金支付等情況;通過分級分類預警,提醒采購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中標公告發布、合同簽訂備案、履約驗收及資金支付,有效提升政府采購項目實施進度,最大限度保障供應商的合法權益。
其次,依托數智平臺,提高“無感”監管比重。實行定期監督檢查與日常不定期線上抽查相結合,統籌人員力量,形成更大監管成效。創新監督檢查方式,提高日常不定期抽查比例,發揮電子化采購平臺作用,提高“無感”監管比重,降低對采購代理機構經營的影響,全面壓實監督檢查職責。針對集采機構開展監督檢查1次,針對社會代理機構開展監督檢查3次,針對采購單位開展監督檢查2次,檢查涉及代理機構45家、采購單位44家。再次,推行智能化監管。配置送餐機器人,為評標專家提供送餐服務,實現專家評委與工作人員的“零接觸”,用技術手段實現物理隔絕;配置智能見證巡檢機器人,提供自助巡檢、現場音頻文字轉換、異常行為記錄以及提醒等服務,與見證系統相結合,監管效率顯著提升。
信陽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征程萬里風正勁,千鈞重任再出發。未來,信陽財政將持續以“服務標準化、交易智慧化、監管透明化”為路徑,加碼發展新質生產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