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新疆11月22日電 民生是職工群眾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在第六師五家渠市,從織密的交通網絡到建設中的體育公園,再到日益優美的生態環境,隨著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落實,群眾的期盼一步步成為現實,一幅幅溫暖的民生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打通兵地“動脈” 架起融合“立交橋”
一條條寬闊的干線公路暢通無阻,一道道蜿蜒的通連公路進連到戶,一輛輛汽車疾馳而過……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隨著多年來的發展,第六師五家渠市交通基礎設施連片成網,職工群眾出行便捷舒適,交通發展日新月異。
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將道路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福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要求,不斷探索發展理念,完善政策措施,推動道路網絡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公路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路、振興路。
初冬時節,五家渠——烏魯木齊機場公路項目順利推進。該公路是第六師五家渠市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4月開工建設。公路全長20.64公里,設計標準為雙向六車道,車速80公里每小時,起點位于五家渠市御景街,連接既有的S102線,直達在建的烏魯木齊機場T4航站樓,計劃2025年10月建成通車。
在五家渠——烏魯木齊機場公路項目水庫大橋和擴建路段,施工現場車輛穿梭不息,一派火熱施工景象。李華北 攝
項目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提升兵地融合發展、完善沿線市政配套設施、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以前去機場接送人,開車需要將近1個小時,有時遇到堵車,還要預留更長的時間。”市民石榮說,“通往機場的公路修建好后,開車3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航站樓,這可太方便了。”
交通是一座現代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城市才能飛速發展。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全面加快一體化交通網絡建設,一條條新建、改擴建的道路,不僅滿足了群眾交通出行的需求也讓第六師五家渠市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完善。
近日,烏魯木齊繞城高速(西線)工程(以下簡稱“西繞城高速”)瀝青鋪設工作已全部完成,施工人員正在緊抓交通安全標識工程的施工進度。
該路段起于烏拉泊西互通立交,由烏魯木齊市西部區域繞行,途經烏魯木齊市、第十二師、昌吉市、第六師五家渠市等行政區域,終點止于米東北樞紐互通,路線全長93.6公里。
該項目的建成對于促進兵地融合,改善交通條件,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第六師五家渠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新手司機,開車到烏魯木齊市進貨總是把車停到三工地鐵站,然后坐地鐵到市中心。來回提著貨物上下地鐵站總有些麻煩。”市民李紅說,“西繞城高速建好后,路寬了,車少了,我可以把車直接開到進貨點。”
當然,這僅僅是公路發展的冰山一角。S231線五家渠至昌吉公路改擴建項目也將在今年完工,屆時,一個完善的公路網絡體系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平坦的公路不僅縮短了職工群眾出行的距離和時間,也將有力推動第六師五家渠市旅游產業發展。通暢無阻的公路讓更多“世外桃源”走出“深閨”,隨著鄉村游的火熱,一個個偏僻的連隊成為熱門旅游地,駕車到五家渠市、團場的游客也將越來越多,酒店商圈也將迎來更多的顧客。
因路而行、因路而興、因路而富。
通達四方的發展路、連接城鄉的致富路、跨越各地的安全路……越鋪越密、越建越好的公路繪就美麗第六師五家渠市新畫卷,成為第六師五家渠市全面改善民生的康莊大道。
完善體育設施建設 激發全民健身活力
近日,在第六師五家渠市全民健身中心續建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忙著室內管道鋪裝、拱頂焊接、噴漆,各項工作有序展開。
第六師五家渠市全民健身中心續建項目位于五家渠市棗園街與學院路交叉處,總投資1.5億余元,總占地面積1.7萬余平方米,項目建設內容包括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等,項目計劃2025年8月完工。
“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之后,大家就有健身活動的場地了,我們都挺期待的。”市民楊明說。
在全民健身中心外圍的體育公園建設項目已基本完工,新建的健身步道、健身廣場、表演舞臺、兒童沙坑拓寬了市民戶外健身空間,滿足全民健身需求。
作為一種新型健身空間,體育公園將體育健身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完善了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我家就在體育公園附近,體育公園建好后,我會帶著孩子經常到這里來鍛煉身體。”市民呂洲說。
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和體育公園,是第六師五家渠市打造“15分鐘健身圈”的一個縮影。
五家渠市民在休閑廣場跳柔力球健身操。李華北 攝
“15分鐘健身圈”也是“15分鐘幸福生活圈”,隨著生活理念的轉變,職工群眾對健身場所的需求日益提升。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積極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滿足不同年齡段職工群眾需求的體育公園,滿足居民“出門入園”的建設需求,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今年,針對五家渠市市區部分景觀內健身器材缺少和損壞的問題,五家渠市分別在市北海公園、陽光展業游園區、人民路街道轄區等地安裝80余件健身器材,有效解決了周圍居民的健身需求,與此同時改造2600平方米運動場地,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運動健身帶來的快樂。
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積極推動“15分鐘健身圈”建設,使之成為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有力引擎。在解決“去哪健身”難題的基礎上,“15分鐘健身圈”正在向從“有”到“優”的目標不斷轉化。
優化生態環境 守護綠水青山
開窗見綠,出門見景。越來越好的空氣質量,越建越美的城市公園,實實在在地轉變成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市民享受生態城市的宜居,職工群眾因美麗鄉村的發展而富足,青山綠水蘊藏著無窮的生態寶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動詮釋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五家渠市濱河公園航拍圖。李華北 攝
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堅決履行生態衛士職責,堅持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兵地協同,打好系統管控、綠色發展、政企聯動“組合拳”,空氣常新、藍天常在,綠色發展成為師市鮮明的底色,友好型生態環境成為職工群眾最普惠的福祉,環保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2023年,五家渠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在全國339個城市中排名第一,2024年1至10月,在“烏—昌—石”區域排名第一,為“天山北坡城市群”統籌抓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
初冬的青格達湖碧水藍天,遠處的雪山倒映在如鏡的湖面,不時能看到水鳥悠閑地在水面游弋,時而展翅翱翔,一派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象。
“媽媽,快看,那只水鳥叼了一條小魚。”11月16日,正在青格達湖旅游風景區游玩的市民劉瑩瑩對母親說。“這幾年五家渠市的環境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野生鳥兒在這里安家。”劉瑩瑩說。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們用翅膀來“投票”。
青格達湖自然保護區候鳥飛翔。李華北 攝
“以前的青格達湖自然保護區因為過度開荒放牧,濕地環境受到污染,湖水水質惡化,面積縮小,生態破壞嚴重,在濕地棲息的野生鳥類大幅減少。”第六師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薛衛兵說,“這幾年,青格達湖自然保護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很多野生鳥陸續飛回來了,而且每年遷徙來此的野生鳥類不斷增多。”
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綠盾”行動,聚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第六師五家渠市以青格達湖旅游風景區作為“城市名片”,與一處處城市游園串聯起一幅生態畫卷。
“天越來越藍,怎么拍都是美景。”用鏡頭記錄城市發展變化30余年的五家渠市攝影愛好者魏新江由衷地感嘆,鏡頭里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把家鄉五家渠襯托得越來越美。
青山不語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在綠色發展的新征程上,第六師五家渠市將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奮楫爭先、逐浪前行,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態文化品牌更加響亮。(第六師五家渠市融媒體中心 王若瑾 任斐斐 李睿 朱小麗 杜儀)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