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傳統能源資源大區到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從祖國邊疆末梢到“一帶一路”核心區、從傳統的農牧業大區到新興產業崛起之地……在廣袤的祖國西北邊陲,新疆正砥礪奮進、向新而行,鍛造潛力無限的發展新引擎,構筑暢聯歐亞的發展新優勢,書寫波瀾壯闊的發展新篇章。
宏觀著眼新疆,微觀服務新疆,中宏網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經濟、民生、文旅、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展現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為大眾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
觀新疆·經濟,發展的脈搏在這片土地上強勁跳動。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創新驅動的深入推進,新疆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政策支持,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時代機遇,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觀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發展的根本追求。一項項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陽,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描繪出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
觀新疆·文旅,融合共進的旋律在此激昂奏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壯美的自然風光在這里交相輝映,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的旅游服務相得益彰。新疆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
觀新疆·生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守生態紅線,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中宏網新疆1月14日電 從銀裝素裹的帕米爾高原到蘊育生機的葉爾羌河畔,凜冬季節的喀什大地依然氣象萬千,藍天白云、一眼千里,大河蜿蜒、群鳥嬉戲,成片沃土,休養生息。
春賞花、夏踏青、秋品果、冬滑雪,喀什人的生態家園既養眼又舒心。
“早上透過窗玻璃,遠處的雪山和藍天交相輝映。出門不需裹緊大衣,風輕云淡,空氣很清新,喀什的冬天真的很愜意。”久居廣西防城港的黃雅茹女士新年回到了喀什故鄉,故鄉生態環境的變化讓她驚訝。“早些年,春夏之交,漫天的黃沙讓人的心情變得很糟糕,即使是冬天,哪見這樣湛藍的天空,出門得備好口罩……”黃雅茹說。
像黃雅茹這樣的待遇在已過暮年的麥蓋提縣南網社區居民吾守爾·賽買提的眼中得到了有力體現。“午后,我喜歡帶著孫女出門呼吸新鮮空氣,看藍天下飛翔的小鳥,整個人精神氣就來了。在麥蓋提生活了大半輩子,我可是見證了這里的環境變化。我年輕時,一年四季的好天氣可是能數過來的。”吾守爾望著藍天說。
喀什藍,成了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的標配。
誠然,要持續擦亮喀什藍天底色,標本兼治是關鍵,喀什地區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以喀什市為重點,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
燃煤、燃氣鍋爐該改造的改造,該升級的升級,該淘汰的不留情面;在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面更是不遺余力;機動車尾氣排放檢驗常態化;鋼鐵、水泥企業實現超低排放。多措并舉、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就為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
據地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截至2024年12月中下旬,喀什地區空氣質量達到Ⅰ、Ⅱ級(優、良)天數為164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44.8%,同比2023年上升3.7%,未發生重污染天氣。
從大河水庫到濕地湖泊,從居家消費到工業用水,關乎經濟命脈的一滴水不僅滋養了一方水土,更和喀什的生態息息相關。
冬日,陽光灑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寧靜的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隨著天色漸暗,成千上萬只候鳥從遠方翩翩而來,輕盈地降落在湖面上,或低頭覓食,或翩躚起舞,構成了一幅壯觀的生態畫卷。
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一個由昔日鹽堿荒灘蛻變而成的候鳥樂園。而在7年前,這里是一片荒蕪的鹽堿地,幾乎寸草不生。自2018年起,喀什市啟動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化腐朽為神奇”,自然孕育出了一片萬畝濕地。
萬畝濕地不僅為野生鳥類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和遷徙越冬地,還成為喀什市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
這是喀什地區珍惜水資源利用水資源涵養生態的生動案例。
新年伊始,喀什邊境管理支隊塔什庫爾干邊境派出所組織民警全面加強濕地的日常巡護、管護,打擊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濕地內的野生動植物自然生長不被人為破壞。
入冬以來,英吉沙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候鳥,成群的灰鶴、野鴨等鳥類在這里停留、覓食。“以前這里很少看見候鳥,現在成群的鳥在濕地上飛來飛去。”英吉沙縣薩罕鎮諾能阿依格村村民圖克孜·阿不來提說。這樣的場景在莎車葉爾羌國家濕地公園、喀什市東湖公園、北湖公園,巴楚濕地國家公園等次第呈現,處處美麗和諧的畫面,是喀什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生動縮影。
據記者了解,喀什地區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用了心思、想了辦法,定期開展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河流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100%,湖庫監測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100%,與國家考核目標持平。
“機械作業效率高,20畝地的殘膜不到半天就撿拾干凈了。這在往年,不得花去三五天,人工不但撿拾不干凈,而且鬧的人整天一身灰。”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種植大戶阿布都克里木·買買提說起機械的效率時一臉喜悅。
土地是農民賴以發展的根本,更是端穩飯碗的關鍵。從過去的一味施加化肥到普及復合肥,從廣種薄收到提高單產畝產,從人工作業到全程機械化,喀什地區在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上,還百姓一方永久利用的凈土。
喀什地區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對相關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組織農用地涉鎘等重金屬排查;強化“一住兩公”建設用地監管;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評估暨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專項整治、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2024年,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分別達3624.7噸、2052.68噸、8486.25噸、905.2噸,符合自治區指標任務。
實踐證明,在喀什這樣自然景觀多元、生態功能多樣的地方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甸、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發展和保護,是喀什地區筑牢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過程中面對的重要課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天、碧水、凈土持續煥發的良好生態,基于各族百姓珍惜家園的自覺行動。喀什的綠色版圖持續擴展,綠色發展不斷加快,綠色貢獻持續增加,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映射出喀什百姓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喀什實踐證明,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讓生態優、環境美,也讓產業綠、收入多,喀什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就會更穩固、更持久,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美麗中國的戰略擘畫就會不斷變為現實。
在地區生態環境局專業人士看來,喀什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未來,關鍵是要謀劃并不斷拓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力健全綠色發展的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積極探索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發展模式,讓喀什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喀什地區融媒體中心 潘彥云)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