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山東11月6日電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產教融合發展論壇上,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原司長歐曉理作了題為《中國—中東歐國家產教融合合作大有可為》的主旨報告,引發強烈反響。報告深入分析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產教融合的廣闊前景,提出了推進合作的建議。現將報告全文發布,分享歐曉理司長的真知灼見,指導助力山東與中東歐國家在產教融合領域深化合作,共謀發展新機遇,共創互利共贏的未來。
歐曉理: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活動,它讓我回想起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出訪。那是8年前的2016年的10月,當時隨同中央領導同志到訪匈牙利,參加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召開的“中國-中東歐政黨對話會”。那次對話的主題是“‘一帶一路’建設與‘16+1合作’:政黨的責任和作用”,它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在海外舉辦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多邊政黨對話。來自中國和中東歐16國近30個政黨的代表參會。匈牙利青民盟主席、政府總理歐爾班先生在致辭中講到:“20多年前,我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中東歐國家的這么多政黨能夠坐在一起與中共對話的。歐洲政黨一般都是由意識形態、價值觀來劃界而聚,我們自己根本不可能面對面坐在一起。還是中國共產黨厲害,把大家都聚集到了一起。究其原因是我們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與中國發展合作關系。”正是歐爾班總理的這個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將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后來情況也的確如此。這些年來,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在經濟上實現了互利共贏,還在促進地區和平、發展與穩定,推動全球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情況有些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俄烏戰爭和巴以沖突愈演愈烈,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或者說是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有人說全球化已死,或者說正在遠去,接下來是“半球化”,是平行世界;也有的說是“區域化”,大家建不同的朋友圈、建不同的群。有人說過去40年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將不復存在,全球化在中美競爭加劇的烈焰中被焚燒,已經奄奄一息。當然,我們并不這么看,我們仍然認為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我們無需對全球化在這些年所遇到的波折大驚失色。中國老話講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完全有可能在某種契機下分裂的世界又向全球化回歸。原來的全球化是美國主導的,也可以說是美國版的全球化(唯美獨尊、美國優先的全球化)。經過美國版的全球化到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半球化,時移勢易,有沒有可能發展成包容性的全球化(共同富裕、合作共贏的全球化),這值得我們的期待,也取決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不管怎樣我都堅信,逆全球化的趨勢雖然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有所擾動(原來是1+16的機制,2019年希臘加入,成為1+17,后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2021和2022年相繼退出,成了1+14,波羅的海三國的退出就是這種擾動的表現之一),但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影響我們之間的合作,因為我們之間的合作是有利于雙方的。未來,隨著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新的合作領域的不斷開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有望繼續深化,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過去的十年,經過開拓創新、艱辛跋涉,共建“一帶一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截至目前,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已經覆蓋我國80%的建交國,我們與150多個國家對接發展戰略,共同探索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路徑,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網絡,建立起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體系,推動文明互學互鑒、文化融合創新,打造出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一批明星品牌和標志性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亦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雙方之間的經貿關系得到了顯著提升,多領域合作機制日趨常態化、多樣化。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可以發現,過去的合作更多體現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貿易投資的合作,其中匈塞鐵路和希臘比雷艾夫斯港成為了“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匈塞鐵路的延伸和連接希臘比雷艾夫斯港成為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的關節點,為中東歐國家賦予了新的使命。這一項目不僅加強了物理連接,還促進了經濟和文化交流。貿易投資的合作也有不俗的表現,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8%,其中進口年均增長超過9%。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增速,顯示出雙方經貿關系的緊密程度在不斷加深。其中機電產品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口、出口商品的比重均在70%左右,顯示出雙方貿易的附加值高。雙向投資規模超200億美元,涉及汽車零部件、家電、醫藥、物流、能源、礦產等廣泛領域。中國企業在中東歐的投資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臺。同時,中東歐國家的企業也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了更多的機會。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貿易投資合作相比,我認為其它方面的合作尚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要統籌推進傳統領域與新領域合作,統籌推進雙邊務實合作與多邊合作平臺建設,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項目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推向新高度。
在眾多的合作新領域中,產教融合的合作無疑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賽道。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方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之所以說這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賽道,是因為產教融合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為國際產能合作和“走出去”企業提供服務,通過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培訓、技術支持等服務,滿足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在海外市場運營,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融合。另一方面它也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它可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和人文環境。而且這種合作還可以引進國外職業教育的優秀理念、方法、課程體系等,同時讓中國職業教育理念、人才等“走出去”。這有助于滿足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提供人才動力。
為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產教融合的合作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應該將產教融合的國際合作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小而美”項目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政策對話機制,就產教融合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進行深入交流,共同制定合作規劃和發展戰略。確保雙方政策的一致性和協同性,為產教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
第二、做好數字化轉型。去年以來,隨著以GPT-4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的崛起,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而教育行業,已被業界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AI大模型全面落地的初熟之果”。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行業的發展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在推動產教融合的國際合作過程中,要主動把握好機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AI大模型的發展,不斷探索創新適應,賦能職業教育實現變革式發展。
第三、打造好平臺。搭建國際校企之間信息互通、項目合作的平臺,無疑會加快產教融合國際合作的步伐。這次山東借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的時機倡議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產教融合聯盟,為產教融合國際合作搭建一個聯通中外、惠及各方、促進交流的平臺。希望加強其組織建設和功能發揮,為產教融合發展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支持。
第四、培育好若干品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已經打造出多個“職教出海”品牌,如魯班工坊、中文職業技能等,這些品牌實際上都是典型的產教融合的成功范例。自2016年以來,魯班工坊作為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大創新,在國際職業技能傳播和人文交流方面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顯著成效。有必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培育好維護好魯班工坊品牌,不斷提升全球美譽度和知名度。
我相信中國-中東歐產教融合的發展,必將促進雙方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提升雙方產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