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25年3月末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負債數據,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總量平衡,對外金融資產規模達16980億美元,對外負債為15118億美元,對外凈資產1862億美元的平衡格局持續鞏固凈債權國地位。其中人民幣凈負債3092億美元與外幣凈資產4954億美元形成的主動錯配設計,標志著匯率風險管理進入制度性創新階段。在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復雜環境下,對外資產負債幣種錯配形成的“緩沖器”作用、工具配置體現的“跨周期防波堤”效應和部門分布構建的“風險傳染阻尼器”機制,清晰地揭示了中國外匯市場在多維度結構上呈現的顯著韌性特質,彰顯了外匯市場面對外部沖擊的適應力與穩定性。
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產負債的幣種配置結構,構成了應對外匯市場波動的首道防線,彰顯出人民幣與外幣資產在風險管控維度的非對稱平衡智慧。深度解析其凈資產幣種結構,人民幣凈負債(3092億美元)與外幣凈資產(4954億美元)的并置格局,實為主動構建的雙循環緩沖機制——當人民幣貶值時,雖推高負債賬面規模,卻同時激發出口競爭優勢,驅動經濟基本面改善;而外幣凈資產則通過幣值重估形成自動補償效應。尤為關鍵的是,跨境人民幣使用的持續深化,正在從結算規模擴大、市場主體擴容、支付效率提升和區塊鏈式應用等多維度,為幣種結構韌性提供了堅實的交易基礎與廣泛的市場基礎。
多元化工具結構構筑外匯市場韌性的第二重保障機制,其防波堤效應通過差異化工具的協同作用顯著增強系統抗沖擊能力。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呈現“貸款主導、債券輔助、股權補充”的優化配置格局。存貸款資產的高占比(60%)提供了“壓艙石”般的穩定收益基礎,債券資產的適度配置(26%)兼顧了流動性調節器與市場收益信心錨定的功能,股權等其他資產的戰略性配置(14%)為資產組合提供長期增長潛力與風險分散功能。中國銀行業對外負債呈現“存貸款基礎穩固、債券流動緩沖、股權長效支撐”的優化結構,負債端工具結構的均衡配置與資產端形成了期限結構對沖、資本屬性互補、貨幣創造聯動的戰略互補型雙層防御體系,托舉中國外匯市場呈現獨特的“低波動、高彈性”運行特征。
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產負債的部門分布架構,構建了抵御系統性風險的第三重韌性屏障,通過非銀行資本主導模式擔當跨境資金流動的“結構阻尼器”職能。我國對外金融資產配置中,境外銀行部門占比49%(8368億美元)與非銀行部門占比51%(8613億美元)形成均衡態勢;負債端則呈現更顯著的非銀行主導特征——境外非銀行部門資金來源占比高達58%(8747億美元),遠超銀行部門的42%(6372億美元)。該種“資產端雙元平衡、負債端非銀主導”的結構設計,從根源上削弱了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的通道,其穩定器功能通過實體錨定機制、資本屬性分層、渠道多元化三大機制有效發揮,有利于實現切斷金融空轉風險、構建流動性防火墻、瓦解單一依賴脆弱性的戰略目標。
綜上所述,中國外匯市場已形成“多層次、自適應的韌性結構”,且其并非單一政策的結果,而是幣種配置、工具選擇、部門分布與政策支撐協同作用的產物。在幣種配置方面,“人民幣凈負債+外幣凈資產”的特殊結構形成了天然匯率波動緩沖墊;在工具選擇方面,“存貸款主導、債券輔助、股權補充”的配置模式兼顧了安全性與收益性;在部門分布方面,銀行與非銀行部門的均衡配置有效降低了系統性風險;在政策支撐方面,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與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為市場平穩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望未來,盡管全球金融市場仍面臨地緣政治沖突、主要央行政策轉向等不確定性因素,但結構性優勢構筑的中國外匯市場的韌性長城將提供強大的抵御力。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深化、跨境投融資渠道拓寬、市場主體風險管理能力提升,中國外匯市場有望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繼續保持基本穩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梁柏林,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師。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24XNN005]的階段性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