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22日電 3月22日,聚焦“啟航時代新征接力強國建設——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與宏觀形勢前瞻”主題,中宏論壇第三十四場在線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以下是涂永紅發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今年的發展任務和工作重點,強調貨幣政策精準發力。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需求不足、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的壓力依舊存在,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還需進一步鞏固。如何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擴大內需,保證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認為必須做好提升宏觀經濟政策的精準性和協調性這篇大文章,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流動性合理寬裕,營造相對寬松的貨幣金融環境。推動GDP從3%增長到5%左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下大力氣刺激投資、消費和出口,增加三駕馬車的動力。貨幣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擴大貨幣供給短期內能夠有效刺激需求增加。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統籌國內外形勢,宣布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向金融機構釋放5000多億長期資金。此舉有利于擴大信貸規模,降低融資成本,改善金融市場資金緊張局面,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全面激發消費和投資潛力。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基礎雄厚、制度優勢顯著等優勢,必須提高貨幣政策的精準度。一方面,根據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行調整,保持流動性合理寬裕,確保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面,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優化差別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不良率,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尤其是,美聯儲加息政策的負面溢出效應開始顯現,美國硅谷銀行破產倒閉,瑞士信貸銀行被低價收購,數千家美國銀行出現問題,有專家稱已進入2008年初貝爾斯登銀行被收購的“貝爾斯登時刻”,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大大增加。隨著我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加強,必須高度警惕國外銀行風險的傳染,統籌發展與安全,做好壓力測試,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有效防范重大金融風險,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第二,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然而科技創新具有投入大、高風險高收益特點,需要貨幣政策推動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建設,發揮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實行差別化總量型、價格型政策工具,引導資金重點支持重要產業鏈、核心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等薄弱環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金融加速器作用,促進銀行、保險、信托、證券、產業投資等金融機構形成合力支持研發投入,實現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研發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從資金投入規模看,研發、新產品、規模化生產的比例大約是1:10:100。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更多金融支持,這也是我國科技金融的短板。需要財政政策、科技政策、產業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培養更多既懂技術又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大力發展技術評估、轉讓專業服務機構,加大財政支持來完善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剛超過60%,而歐美發達國家已超過80%,通過發展科技金融,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步伐,加速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我國早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力和地位。
第三,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吸引和利用更多高質量外資。要創新和完善貨幣政策工具,推動制度型開放,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是鼓勵外商投資,繼續縮減負面清單,進一步削減資本管制。服務業具有綠色低碳、吸納就業人員多的特點,要鼓勵外資進入專業性強、知識密集的生產性服務業,彌補我國在交通運輸、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高技術服務方面的短板,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斷降低服務貿易逆差,增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夯實穩就業的基礎。二是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時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貿易政策、科技政策的銜接和配合,在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和力度方面相向而行,形成強大的合力和協同效應,更好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確保經濟健康平穩運行。三是強化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完善一帶一路、上合組織、中國-東盟、中阿高峰論壇等國際平臺的政策溝通和合作機制,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同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的貨幣政策和相關規則,尤其是要發揮我國數字支付方面的領先優勢,加強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制度、技術、標準和管理方面的合作,推動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落地,擴大央行數字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顯著降低企業的貿易結算成本,縮短國際貿易結算時間,在數字經濟時代推動國際支付體系數字化改革,充當國際金融治理的推動者、建設者。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