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周子怡)12月21日,聚焦“堅持依靠改革開放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與2024年經濟形勢前瞻”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四場在線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涂永紅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涂永紅的發言:
2023年我國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努力減輕疫情的疤痕效益,國民經濟穩步恢復,能夠實現5%的預期增長目標。然而,我國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通暢、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等問題,民間投資、進出口貿易增速處于歷史低位,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動力偏弱。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金融活則經濟活,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強化金融功能,關鍵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如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五篇大文章,我認為應該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創新的系統集成,加強金融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科技金融具有信息不對稱嚴重、技術迭代快、市場風險高、投資收益不確定性較大等特點,需要不斷創新與傳統金融不一樣的風險評估模式、金融產品和服務機制,促進銀行、證券、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協同作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金融支持。以國家和省級高新區為平臺,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為抓手,加強區域協調,推動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金融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整合政府部門的數據,加速科技型企業信息庫建設,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支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金融質效。
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效能。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發展配套政策,完善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認定標準,制定并完善減稅、貼息等方面的激勵措施,激發重點企業、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投融資活動的積極性。搭建完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暢通金融機構和企業溝通對接渠道,實現信息公開的標準化和一致性,促進金融機構精準服務綠色發展。推進綠色金融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強化ESG投資理念,為綠色金融服務效能全面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推進普惠金融提升質量。加快形成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管控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建立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增強數字賦能,廣泛使用大數據、云計算、AI技術、生物識別等新技術為普惠金融提供技術支持,切實提高金融產品的普適性、可及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小微信貸擔保體系,完善普惠金融風險補償機制。
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積極引入專屬養老儲蓄、理財、基金和保險產品,構建具有融資、投管、運營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設計差異化、系統化的理財產品組合,探索適用于老年人的消費場景和消費金融,構建養老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加強養老金融風險管理,打擊養老金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營造數字金融應用場景。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安全、合規、統一的數據要素平臺,不斷提升數據傳輸能力,夯實數字金融發展的大數據基礎。推進金融機構高質量數字化轉型,打造多元主體的數字共同體,激活金融服務新功能。建立數字金融標準規則體系,建立包容、科學的數字金融監管制度,鼓勵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快數字金融領域創新應用探索,不斷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質效。
如何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增加金融發展新動力,提高我國金融優化配置國內外資源的能力,我認為關鍵是推動制度型開放,建設金融強國。
繼續擴大制度型開放。充分發揮21個自貿區先行先試的積極作用,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對外開放。尤其是應在跨境收支、市場準入、跨境電子商務、數字金融、跨境人民幣等領域加大開放力度,對標高標準國際規則,增強金融開放的系統性、集成性和穩定性,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努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繼續完善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外資管理模式,對標CPTPP協議中服務業更高水平的開放標準、規則和要求,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繼續完善“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理財通”等資本跨境流動渠道和機制,引導更多中長期資本進入金融市場,增加金融競爭力和市場活力。鼓勵更多大型金融機構走出去,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一帶一路”國家展業,更好服務走出去的中資跨國公司,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強涉外立法,保護我國境外金融資產的合法權益和安全。
建設金融強國,鞏固上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債券、股票市場。然而,我國的金融還不夠強大。與紐約、倫敦相比,上海金融中心的能級和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在獲取金融市場定價權、金融治理話語權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應加強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等“五個中心”聯動建設,暢通金融要素市場、資金跨境流動渠道,提供更具競爭優勢的金融基礎設施,牢牢掌握人民幣利率、匯率定價的主動權,加快建設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有序務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框架已經形成,為香港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腹地支撐。應擴大理財通范圍和市場規模,在法律、基礎設施、人才等方面強化粵港澳金融互聯互通,增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我們積極參與數字經濟金融全球治理。充分發揮中國在數字貨幣、數字支付領域的領先優勢,用好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這一新型國際支付平臺,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積極申請參加《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數字貿易、數字貨幣、科技金融、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全球治理,不斷推動中國標準、中國規則、中國管理走向世界,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
統籌好金融開放與安全。隨著高水平金融開放,金融資源跨境配置更加深入和廣泛,國內外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風險傳染性更強,必須堅持統籌高水平金融開放和高水平安全。以更大的開放、更激烈的競爭倒逼金融業增強活力、提質增效,與此同時,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設置必要的防火墻和安全閥,夯實金融安全基礎。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