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李奕成)在2024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學習貫徹兩會精神之際,“中宏論壇——攜手高校 中宏觀察家面對面(清華篇)”網絡直播活動,于3月20日下午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實驗室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宏網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經濟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劉辛軍。 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攝
聚焦“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劉辛軍接受本網記者現場訪談。以下是訪談實錄: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思想
中宏網記者:在新時代提出新質生產力,您怎么看這個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它的特殊的內涵?
劉辛軍:習近平總書記是在2023年提出這個新名詞來的,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一是國內環境,各個行業的產業結構會有一些變化,需要大力去發展;第二個就是我們面對的世界有很多不確定性,各個國家的技術發展也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能做什么。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首先應該是考慮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另外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應該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所以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我認為不僅僅是為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去考慮的。
我本人是做傳統制造業的,做機器人的。對于制造業,也是老話題,就是中國整體上跟幾個發達國家還是有較大差距的。這個差距到底體現在哪里?我個人認為跟頂層規劃和當初中國國情有關,當時中國制造業和相關產業需要快速發展,所以我們的發力點在制造業的后端,就是裝備買來之后的控制和工藝上,而忽略了制造裝備的前端,就是制造模式和制造裝備本身的原始創新上。所以說,世界上當前流行的制造模式和裝備,事實上沒有一種是我們中國人提出來的。我們基本上是跟蹤研究,跟蹤去應用,所以如果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中國的發力點應該前移,到制造模式和制造裝備本身的原始創新上來,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思想。
我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們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型結構件加工。目前,大型機床加工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方式,可以配合人工進行修配。但是隨著這類構件的尺寸越來越大,如果還用機床加工,勢必機床會做的越來越大。這種大型化會帶來很多問題,一個是制造的難度,一個是使用的難度,所以大型化是難以為繼的。針對這個需求和挑戰,我們團隊基于動物和人的作業規律,就是移動定位、局部精細化作業,采用手、眼、腦協同的方式來作業,我們提出了一種“大范圍移動定位+局部五軸精雕細刻”的制造模式,并發明了一種移動作業設備,把大型復雜構件的加工用另外一種模式和裝備去解決,用在了天舟六號、七號貨運飛船艙體的制造上,取得了特別好的效果。通過這個工作,我們開辟了一種制造技術新賽道,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也給我們提供了發展機遇。未來,我們將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前進。
做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
中宏網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還存在很多的短板。短板背后昭示我們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請問您的領域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面臨哪些瓶頸、困擾,或者短板?
劉辛軍:就制造業而言,我們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說我們的痛點到底在哪里。有人說是功能部件、工業軟件等等。確實沒錯,但為什么會被卡脖子?如果我們總是買別人的設備,然后做控制、做工藝、做應用,當然,這也是需要去做的,那假如人家不賣我們設備了,那就把我們卡住了,就像光刻機,我們一直用別人的光刻機,但現在人家不賣了,然后我們就被卡住了。那我們怎么去破局呢?我相信我們國家有很多機構、公司,包括我們清華等高校和華為等公司,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在制造業領域,我們應該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前端去,通過制造模式和裝備的原始創新,我們才會引領,才會趕超。如果我們總是跟著別人去做,可能永遠也趕超不了。
中宏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那么,如何準確地理解因地制宜呢?如何精準地施策做到因地制宜呢?
劉辛軍:我本人和團隊做的是機器人,重點是機器人加工。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剛度和精度不理想,所以沒法用在精加工上。我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機器人,解決了大型構件的精加工問題,而且使制造模式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確實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后,網上鋪天蓋地的都在談新質生產力,都會冠上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但事實上新質生產力它是有一個根本的東西的,就是以創新為主導。但創新的概念又比較廣,創新的方式有多種,我個人覺得,要真正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該來講是從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上來講的,如果我們還是以前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可能就脫離了新質生產力的本質。但做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是需要長期的積累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是去挖掘一些點,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布局來發展。如果每個地方、每個部門都考慮怎樣去做新質生產力,這個反而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做人文精神的新時代傳承者
中宏網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跨學科、交叉學科培養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如何來加強戰略人才的儲備,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劉辛軍:關于人才培養的問題,我覺得清華大學的培養理念,已經給出了答案。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在這個理念里,知識不是最重要的,價值和能力是最重要的。我最近在人才培養上也有些體會,我個人覺得一個人的素質、素養和責任擔當是最重要的。對于這一點,我們的民族文化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答案。比如說中國的大一統,我們應該有大一統的格局,這代表了一個人的智商。同時,我們應該有天人合一的思維。天人合一讓我們要包容、開放,這是中國人的品質,這恰恰是一個人的情商。還有就是中國傳統的團結抗爭。團結抗爭實際上就是人的群商,群商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群商對一個人來講實際上更重要,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個人對這個社會的一種責任和擔當。如果一個人只有智商、情商,沒有群商,他實際上對社會是沒有貢獻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樣的人才,我認為群商更重要。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群商,讓學生講擔當、愿奉獻。
中宏網記者:對于大學學者來說,如何發揮大眾傳媒的渠道和公眾進行公共話題的交流和溝通,您對此有何心得或建議?
劉辛軍:要談這個話題,我覺得要回歸到人的價值到底怎么體現的問題上。我覺得人的價值體現應該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創造,一個是傳承。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我們在做教學科研的過程中,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比如說做科研,我用八個字概括,應該是“探索、求真、謀變、務實”。不管是學生還是一個大學的老師,做事情,不管什么創新,首先應該是務實的,是要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的。把本分工作做好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應該去做點公益,去傳承一些東西。我本人除了教學科研之外,我也在做招生工作。對我來說,招生不是我的本職工作,我更愿意把它定位成一份公益工作。我招生不抱功利心,基本上每個月我都會到煙臺去跟中學生交流,把我的所見所聞,把我的體會講給學生聽,相互交流,這可能也是一種傳承吧。
我有個體會,就是我們作為一名大學教授,甚至我們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傳媒人,應該有一個責任,就是要做好維護正義和真相的責任。我有個深刻的體會,2015年,在德國一個大眾公司,由于操作員操作失誤,機器人把人傷害致死了。但是,當時媒體的報道說,是機器人把人殺死了。就這個用詞,讓很多人對機器人產生了誤解,產生了恐慌,也認為機器人是無所不能的。媒體的報道讓人產生的這個認知,給機器人領域帶來了很多的困擾,有人對我說,機器人都可以殺人了,你們還研究它干嘛?這是媒體報道不實造成的惡劣后果,所以我們大家在宣傳的時候,要實事求是,更要維護正義和真相。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