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 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福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徐飛發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礎和關鍵路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教育改革作為民生保障的核心抓手,對教育領域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逐步提高優質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等系列重要舉措。這些政策呼應我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的戰略需求,旨在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破解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支撐。
從宏觀層面看,《意見》的出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關鍵期,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然而,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科設置、實踐教學、校企協同等方面存在明顯滯后,導致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青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意見》通過推動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和產教融合改革,旨在構建“教育-科技-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從根本上提升民生保障的可持續性。
一、新型研究型大學重構高等教育創新范式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意見》部署的重要內容,其核心使命是建立靈活高效的治理結構,打破傳統行政/學科壁壘,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體系;同時,聚焦前沿科技領域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通過學科交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全球協作,教科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產學研用協同集成,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端拔尖人才。更為重要的是,推動高等教育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創造”轉型,使高校成為社會創新的核心節點,成為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成為人類未來的文明引擎。
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無疑是應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新挑戰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以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先后成立,發展勢頭喜人。然而,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資源配置不均衡,部分高校過度依賴政府投入,社會資本參與度不足;二是評價體系尚未完全轉型,仍存在重論文輕應用的傾向;三是跨學科協同機制不完善,學科壁壘導致創新效率低下。
為此,需采取以下對策:第一,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稅收優惠、科研項目開放等政策吸引企業和基金會參與辦學;第二,構建“質量-貢獻-影響力”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將科研成果轉化效益、產業服務能力納入教師考核指標;第三,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推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或“PI制”,打破院系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再者,在國家層面上,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布局策略應優先考慮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同時兼顧中西部地區的均衡發展。此外,建立“部省共建”新型研究型大學機制,賦予高校更大的學科設置、人才引進自主權。
二、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拓展高等教育開放格局
《意見》提出“支持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這既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戰略選擇。在推進過程中,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選擇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開展合作。合作辦學機構應注重本土化創新,避免簡單照搬國外模式,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同時,要建立健全質量評估和監督機制,確保辦學質量和特色發展。還需注意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與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協同發展,可以形成“引進來”與“自主創新”的雙輪驅動格局。一方面,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本土化不足等問題。部分項目過度依賴外方師資,課程設置與國內產業需求脫節;一些機構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導致教學水平下滑。為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效能,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動態準入與退出機制,嚴格審核合作項目的學科匹配度和師資資質,對連續三年就業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項目予以撤銷;第二,強化本土化改造,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第三,推動“雙向輸出”,鼓勵國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話語權。
三、擴大優質高校本科招生規模
逐步提高優質高校本科招生規模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在實施路徑上,應采取增量調整與存量優化相結合的方式。增量方面,支持“雙一流”高校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存量方面,通過資源整合、聯合培養等方式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招生計劃的增加應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和貧困家庭學生傾斜,真正實現機會公平。
擴大招生規模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緊張、質量保障壓力增大等。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多措并舉:一是加大師資引進和培養力度,特別是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二是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確保規模擴大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注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銜接。招生規模的擴大應結合產業升級和人才需求變化,重點增加緊缺專業和新興領域的招生計劃。同時,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就業市場反饋及時優化招生結構和規模。
四、產教融合改革的深化與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是破解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的關鍵舉措。深層次產教融合需要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通過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學生創業。當前,產教融合仍面臨動力機制不足,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往往將合作視為“公益行為”,以及制度保障缺位等障礙,在校企雙方在知識產權分配、學生實習權益保護等方面亦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
為深化產教融合,建議:第一,出臺《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明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社會責任,對參與深度合作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補貼、項目優先審批等政策激勵;第二,建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由行業協會牽頭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要完善實踐教學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確保實踐環節不流于形式。特別要加強對實習過程的監督和管理,保障學生權益,提高實踐培養效果;第三,推廣“產業教授”制度,允許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到高校兼職授課,并將其納入高校職稱評審體系;第四,推廣“現代學徒制”,企業導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教學,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享受學徒津貼,畢業后優先錄用。
在企業和學校層面上的具體路徑包括:共建產業學院和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實行校企雙導師制,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的完善應堅持需求導向和前瞻布局相結合。高校應建立常態化的市場需求調研機制,及時捕捉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趨勢。同時,要建立學科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對就業率持續偏低、社會需求明顯不足的專業進行縮減或調整。在調整過程中,既要考慮短期就業需求,也要兼顧學科長期發展和人才儲備需要。
五、政策實施保障與長效機制
為確保《意見》落地見效,需要構建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在組織保障方面,需構建“中央統籌-地方落實-高校創新”的協同推進機制。中央層面應加強政策統籌協調,建立教育、科技、工信、人社、財政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政策合力;地方政府需加大財政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同時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高校應完善內部治理,優化專業結構。
監督評估機制的完善是提升政策效能的關鍵環節。教育部應制定《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評估標準》,將科研成果轉化效益、學生就業質量等納入評估指標;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認證,定期發布《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報告》;建立產教融合大數據監測平臺,實時跟蹤校企合作項目進展和人才培養成效。通過建立科學的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完善。評估結果應與資源配置和政策調整掛鉤,形成良性循環。同時,要加強過程監督,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
數字技術賦能可以顯著提升政策執行效率。建議建設統一的教育民生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識別群眾需求,實現政策精準推送和服務個性化供給;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政策實施的智能化水平。
社會參與機制的健全有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應充分發揮智庫媒體的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作用,增進社會共識;建立公眾參與渠道,廣泛聽取各界意見;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政策實施和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教育民生改善的良好氛圍。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