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供指引。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載體。城市更新將聚焦哪些重點任務?下一步將如何協同推進、加強落實?對此,中宏網邀請了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超偉,為我們解讀城市更新行動將如何增進民生福祉、創造高品質生活。
中宏網:《意見》中強調的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將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肖超偉:當前城市中心區的一些老舊小區,商業街區和公共服務設施普遍面臨功能滯后,空間品質下降,生態承載力不足,智能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既影響了居民生活的改善,同時也影響了城市空間格局的一些失衡。因此必須要推動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更新提質,通過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模式,以人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層層遞進的場景升級,破解過去重規模、輕品質、重建設、輕治理的問題。
其中好房子是基礎,既要守住抗震防火的底線,更要提升空間的舒適性與智能化水平,讓住房成為居民安居樂業的載體。好小區是延伸,通過優化空間,完善服務設施,推動居住單元從物質容器向生活共同體的一個轉變。好社區是關鍵的紐帶,以15分鐘生活圈為抓手,統籌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激發居民的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實現空間提質與人文關懷的雙向奔赴。好城區則是頂層的目標,要求跳出單一地塊的更新邏輯,在更大尺度上統籌空間布局優化,真正將城市視為生命有機體,終極的目標是讓城市發展可感、可及、可持續。
中宏網:《意見》提出的八方面主要任務之間存在怎樣的內在邏輯聯系?如何做好這些目標任務的協同推進?
肖超偉:八方面主要任務是以人為核心,體現了人民城市發展的理念,形成了從微觀到宏觀的遞進式的邏輯鏈條。既有建筑改造和老舊小區的整治是基礎,這個基礎聚焦于居民的安全與民生的福祉,完善社區建設則是通過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基層單元的生活便利性。老舊街區廠區更新和城市功能完善,則是從片區這個層面優化空間布局,激發經濟動能。基礎設施改造和生態修復,則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歷史文化保護則是要貫穿其中,維系整個城市的精神內核。這八方面主要任務需要地方政府,加強城市更新的體檢評估統籌規劃,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政策合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各項任務共同發力,實現城市整體功能和品質的系統性提升。
中宏網:《意見》在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上提出了諸多舉措,這對城市更新項目的長期運營和可持續發展又將起到怎樣的支撐作用?
肖超偉:城市更新往往投入大,周期長,資金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它的核心是為這個城市更新,提供一個更加穩定可持續的資金保障。中央財政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將為重點工程提供基礎設施升級、管網改造,生態修復的公益性平臺,筑牢城市安全運行的底線。金融機構的信貸創新和市場化的工具,則將撬動社會參與的資金項目,它將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商業化項目落地。金融機構的深度參與不僅會拓展了融資的渠道,還可以通過金融工具引入長期資本的投入,避免項目資金面臨停滯。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可能是未來重要的一環,例如我們可以鼓勵業主自拆自建,自主更新,引導居民以資金或產權入股的方式參與社區改造,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的財政壓力,更好地激發群眾更新的自主意識,形成共治共享機制。將居民的利益和政府的長期城市發展收益相結合,既能提升改造的效率,又能使更新能更好地進行落實,避免重建設輕運營的頑疾,從而實現誰投入誰收益的、可持續的更新的循環。
中宏網:關于實現城市更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有哪些建議?
肖超偉:《意見》強調要尊重城市發展的規律,樹立全周期的管理意識,這就對于確保這個城市更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至關重要。首先要以城市體檢為抓手,精確的識別這個城市更新中的一些問題,避免盲目地更新。其次在實施中需要強調各部門協同,強調規劃、土地、產業、文化等各個要素,避免碎片化地推進。再次需要通過動態監測和反饋機制,利用這樣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來促進我們的更新及時地調整和優化。最后還需要重視更新后的長效治理,將社區治理、社區維護等納入到整個的制度設計之中,確保整個更新成果可持續。只有系統性的把整個系統性的思維融入到每個環節,才能實現城市功能空間和社會治理的全面升級。
中宏網: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應如何平衡現代化建設需求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讓城市在更新中延續獨特的文化脈絡,提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肖超偉:文化傳承是一個城市的它的精神底色,所以我們在更新的時候,一方面要守住保護底線,通過立法和規劃的方式,明確歷史的街巷歷史的建筑的保護要求,避免這種大拆大建。另一方面我們要用現代化活化利用的這種方式,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賦予老舊的空間新的功能融入到現代的生活。比如,我們可以將歷史建筑改造為社區的文化中心,創意工坊等。這樣既能留得住鄉愁,同時又能激活激發社會的活力。在更新過程中,需要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讓公眾成為文化傳承的承載者。我們要讓整個歷史文化,融入到城市更新的全過程之中,才能讓文化認同轉變為凝聚人心的力量,實現城市有文化,居民有溫暖,文化有傳承的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城市更新需要回應青年人和新市民的需求,作為城市活力的源泉,青年人的安居樂業關乎著城市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動力,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給。通過存量住宅的改造,閑置資產盤活的方式,為青年群體提供租金可負擔,通勤比較便利的住房的選擇,幫助年輕人新市民能扎根,真正實現住得下、留得住、有尊嚴,讓城市更新為城市發展實現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為我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的活力與動能。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sunnyarom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